做為一個創作者,單就創作的夥伴實在是少得可以,能夠在生活圈裡討論創作是很難能可貴的,創作多年,第一次有幸參加實體活動。大家一起聊創作的感覺,真的很幸福。
創作者 | 你的大昆陽
一、創作的障礙(心魔)
做為一個摩羯和62純生產者(人類圖),有三個心魔和障礙:(1).高標準;(2).缺乏靈感;(3).生活緊湊
(1).高標準
高標準一直讓我飽受痛苦且難以專心,不論是想像外界評論以及自我審查,當讓我在創作過程,注意力太集中在外在標準時,有時候會讓我無法進入自己的狀態。創作路上,正如柏鋒老師說的,如同一趟旅程,我依舊還是一種迷途的感覺,我的手停留在鍵盤上,腦袋偶爾當機空白,但如果情緒一來,手機在上我就可以打出一篇戰力滿滿的觀點文,創作的心態對我來說,我比較像是老查,有時候是種無心插柳的一個靈感,誘發我的內心寫下這些文字。
這個高標準,往往出現於每每在看完一本書之後,總有種強烈的動機:「我一定要把那麼好的觀點打給這個世界看」、「如果很多人知道這些觀念肯定能夠過得更好」,那樣的情緒會在文章中緩緩滲透進去,我會不斷組織觀點以及敘述,以及思考如何讓知識更加容易吸收,加入了簡報的示意圖,不斷檢視自己是否真有達到當初的目標,也常因為忘記時間管理,或是貪戀於創作的靈感爆發,又害怕隔天再繼續寫而無法完整流水般地寫出自己的想法、我會順著這股心流持續創作,一修二修後終於送上方格子及Medium,按下確認後身體反噬一種強烈的疲倦感,常常是讓我非常想要乾嘔,一篇我認為不辜負書本觀點的文章放上網路後,我就會像解脫般,撒手不管,隔一天精神好一點後,再回去找自己的錯字和分享出去。
(2).缺乏靈感
剛好這場實體會院長也向三位講者提問,是否有創作的低潮,其實我當下的想法是「那就不要寫」,現在想想我怎麼可能不會繼續創作呢,就算不寫文章,我仍然會持續發廢文,柏鋒老師說「他會上臉書找個戰場去戰,去打個筆戰,蒐集很多資料去戰彼此的觀點」,這個情境對很多創作者來說應該也是非常熟悉,尤其是讀科學的創作者們,對於某個領域的對錯原則都會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用戰鬥的方式去鍛鍊自己的邏輯是個跳脫創作低潮的方式;有個創作者也分享,有時候卡關是因為缺乏對自己要寫的小說內容缺乏根據或是沒有理解,無法去想像,這在我當初嘗試寫小說一樣有同樣的卡關心情,對於自己想要寫的題材缺乏理解,我想這就是生命的厚度的差異讓我們對於創作的卡關原因之一,我想這也是,陶曉嫚老師對於撰寫八大行業有如此深入的描述,生命經驗厚度的不同造就了創作的精彩。
(3).生活緊湊
尤其是目前進入社會,我明白我不能單就自己的作家的生活體驗來創作,那到最後其實是空乏的,所以我選擇繼續在農業持續發展我過去所學的,畢竟寫字的人很少,又在農業(包含園藝)打滾的人更少,我認為這種獨特性必然會在我的內容展現,我之所以不全心投入文字工作者,一方面是沒有自信之外,也認為現在文字市場的內容變現,除非像是曉嫚作為記者,可以邊探究世界以及一邊用文字鍛鍊思維,不然純文字的市場肯定會餓死,加上我的文章產出速度之慢,每次產出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消耗,在自我實現以及需要錢的前提下,我選擇了繼續帶職創作,同時也是期待不同領域的學習,能夠融合在我自己身上,創造多種跨領域結合的內容,所以,你可以看到我用刻意練習、抗老化、心態致勝、真確等書本的思維來打破一些世界的舊有的成見,未來在工作上觀察到的體悟也會慢慢寫出屬於我的文章。
帶職創作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我的獨特性,但也同時間消耗很多時間,在生活、工作、健身、創作多個目標間彼此競爭時間,生活緊湊之外,對於一個高敏感者來說,情緒豐富的我雖然靈感多,也同時需要花很多沉澱,文字不是我的全世界,我明白,重要的還是創作者本身的靈魂厚度。
二、調適方式
綜合三點,創作是非常消耗靈魂能量以及時間,三個方法可以因應我的創作的節奏,來應對三個障礙(心魔),這三個
(1)降低創作的標準
其實回到文字創作的本質,我非常認同院長說的:「文字就是想像的載體」,文字創作就是把想法組織起來的最低成本的方式,當然你也可以用講的,但如老查說的「創作是一種新的可能性」,就如同旅程,創作也像是一種自我對話的過程,對話的過程同時也激發出自己更加獨特的思維,這是一種內化的過程,在自我成長和教育,創作是一種非常實惠的方式,我常常也被自己想出來的觀點嚇到:「我太屌了吧」,我嘗試著把創作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
- 蒐集靈感
- 整理內容
- 製作圖片
1.蒐集靈感:想出一個主題或是觀察到一個主體,盡量發散思考,或是到處觀察網路資訊、現實生活的與人對談,散亂沒關係,或是用心智圖、概念圖都可以協助創作者發想,或是像我隨意的發想於限動,並整理成精華,這個階段不需要設限;2.整理內容:將相同性質的受攝成一個主題,這時候就需要考量到觀眾的角度,整理出讓讀者容易吸收的內容;3.製作圖片:如果發想的概念很複雜(來看看我的心流概念圖),可以用圖片整理會更好,像我是利用簡報來製作,或是意境圖,可以帶給讀者思考的呼吸時間。
(2).缺乏靈感
對於創作來說,我並沒有像村長視創作為一種目的,就像生活,但沒有野心沒有目標,反而也讓我對於創作成一篇文章總有太多的阻礙,沒有計畫的產出,或是過度用力的產出,造就了我在創作的施力不平均,往往流失掉一些很珍貴的想法,不過我也沒有太過在乎,沒有繼續產出網路文章的我,IG、臉書常常是我繼續創作的地方,如柏鋒老師所說,臉書或是任何有人的地方,總是能刺激我們這些習慣用文字思考的創作者激發更多的戰力,那個情緒就是我們的創作原動力,我就會把臉書以及限時動態當作自己創作的小平台,蒐集我在生活上的各式靈感,這樣的文字有時候很銳利、或是充斥著情緒的發言,這種文字真的超級爽,但由於過多過雜的資訊缺乏整理,也讓我覺得很困擾。
所以目前也正積極地整理我自己在IG上發的文章和靈感(三年1000多篇),就如同上個小節說的,蒐集靈感不需要設限,對每個人蒐集靈感的方式都差很多,我認為每個創作者都有個藝術家的靈魂,總在感性與理性間拉扯,蒐集素材這件事情對我這個高敏感者其實並不難,有時候難在整理這麼龐大的靈感和思緒。
善用整理工具是個很棒的方法,目前我正努力用Notion的可以為內容掛上標籤的功能,來整理自己三年整理千篇的文章,未來大家可以期待我的專題一下。
綜合以上兩個,如何降低標準讓靈感自由的產出,但在發表前利用高標準產出高品質文章,這兩個水平的拉扯是我很大的寫作課題。
(3)生活緊湊
從這個功課遲交多久就知道我是個拖延症很嚴重的創作者(苦笑),在這個人人注意力只有幾秒的世界,加上內容創作者越來越多的情況,Youtube、Podcast、IG、方格子和Medium都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又是可以刺激我靈感的內容,我常常會覺得這時代的讀者真的很幸福有那麼多扎實的內容,我常會覺得生活好緊湊,早上上班、下班一樣開始自己生活,在一開始下班後,真的累到沒辦法張眼,只想耍廢,隨著體力變好,又有健身的運動習慣,以及諸多社交活動刺激,創作以及看書的時間往往都被我犧牲,這需要一點人生及生活管理,我明白必須做些取捨,在實體創作營後,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創作魂必須繼續燃燒。
三、做為一個創作者是幸福的
對於創作的感受和定義,就如同三位分享者一樣,我相信每個文字創作者開始創作的初衷絕對都不是錢,如果真的是那也不至於堅持到現在,該餓死的都餓死了,如同柏鋒老師說的,在你很窮,但非常投入地時期,容易進入心流狀態,那樣的狀態是最幸福的,開始工作之後,我也更可以體悟那樣的心情,沒有那麼多時間和體力可以完全投入在創作上,雖然創作很累而且會不小心熬夜,同時又非常懷念創作的感覺。
文字創作的成本真的很高,至少對我的標準來說,一篇好的文章,勢必具備邏輯、前後文、自己獨特的觀點、重點是要讓別人看得懂,種種要求,其實就對於在這個求快、求產出的世代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這篇文章又沒辦法賺錢,那我為什麼要寫?
院長也在他「這個時代,為什麼還要繼續寫部落格?」寫到:
臉書、IG 或 YouTuber 網紅不容易同時經營好部落格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文字創作的門檻很高。
做為一個可以駕馭文字的創作者,我明白這種創作自由的感覺,能讓靈感及創作的組織能力提升得更快,因為大量的練習,能夠自己對於想法轉譯成為文字的效率及效益都有所提升,這種不斷讓觀念內化的方式,如果創作者只想要把文字當作一種賺錢的方式,那實在太可惜了。
創作就像一種鍛鍊心智的方法,就像抽出自己的一點靈魂出來世界鍛鍊意識的肌肉。就像健身一樣,我們的大腦的肌肉同樣需要向上適應(向上適應的出處),那種自我磨難及心智向上提升的感覺,我想正是我繼續寫作的原因,而心魔往往都是源自於自己想像外界的批評,但事實上,成長25歲的我,持續寫作4年了,發現自己的觀點也有自己獨到之處(自己講)。
當初我總是認為要文筆很厲害才是好的文章,我明白這世界需要我了,我該說些什麼,儘管可能沒什麼人在乎,
我總是希望可以讓每個經過路過的讀者,能帶走些什麼,對他們人生可以有些幫助,至少知道在人生這條苦難之路,我們一起努力。
追蹤「創作者成長學院」,帶你鍛鍊寫作肌力